广发银行汕头分行以案说险:警惕针对残障人士的“虚假法律援助”骗局
VellasVellas
2025/11/26 10:10:48阅读 10022
免责声明: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,所引发的异议及纠纷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涉侵权联系本站处理。

    近年来,针对残障人士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其中“虚假法律援助”骗局尤为隐蔽且危害巨大。不法分子利用残障人士群体对法律知识的匮乏、维权渠道的依赖以及对社会救助的信任,精心设计骗局,不仅骗取钱财,更严重损害了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。

    案例简介
    2024年,某地发生一起针对残障人士的法律援助诈骗案。犯罪嫌疑人李某冒充律师,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一位因工伤致残的务工人员张某。李某表示自己十分同情张某,作为“律师”要为弱势群体发声,同时声称自己与劳动仲裁部门“关系密切”,能帮张某快速获得高额赔偿,但需支付3万元“关系疏通费”。张某因急于维权,且对法律程序不熟悉,便将积蓄汇入李某指定账户。随后,李某要求张某提供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残疾证等信息,要求张某按其提供的链接进行“高额赔偿申请流程”操作填写。然而,数月过去,张某不仅未收到赔偿,连李某的联系方式也中断,期间还收到各类骚扰电话。意识到上当受骗的张某随即报警。经警方调查,李某并无律师执业资格,其提供的“法律援助”纯属虚构,张某的个人信息也被李某进行售卖,骗取的钱财已被挥霍一空。

    案例分析
    此类骗局常见诈骗手段解析如下:
    一、伪造身份: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律师证、虚构律所背景,骗取受害者信任实施诈骗。
    二、利用信息差:不法分子利用受害者非法律专业人士,对劳动仲裁流程不熟悉的特征,诱导受害者误以为“关系疏通”是必要环节。
    三、情感操控:不法分子以“同情残疾人”“为弱势群体发声”为幌子,降低受害者戒备心。

    案例启示
    一、核实身份与资质:法律援助律师需持有司法部颁发的《律师执业证》,可通过当地司法局官网或律协公众号查询真伪,警惕号称“有关系的律师”及“包胜诉的律师”等,正规法律援助不承诺结果,仅提供专业服务。
    二、了解正规流程:法律援助申请需通过残联、司法局或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官方渠道,无需支付“疏通费”“材料费”。
    三、保护个人信息与财产:切勿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残疾证等信息,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。转账前务必核实对方身份,优先选择银行柜台或官方支付平台,保留转账凭证。
    四、及时求助与维权:遇可疑情况立即联系残联、司法局或公安机关,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。若已受骗,保留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、合同等证据并报警,同时向法律援助机构寻求帮助。

    面对“虚假法律援助”骗局,残障人士需提高警惕,增强法律意识,通过正规渠道维权,远离欺诈阴霾。